陕西摄影人门户网站!

当市井烟火遇见艺术光影丨“全新全艺 左邻右摄”杨小兵、全新宇摄影展在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启幕

来源:西安市摄影家协会 阅读:0 0

近期,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迎来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全新全艺 左邻右摄”杨小兵、全新宇摄影展正式启幕。本次展览由中共碑林区委统战部与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联合主办,碑林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碑林区留学人员联谊会共同协办,并得到西安市摄影家协会的专业指导。著名摄影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胡武功,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摄影家杨洪波,著名文艺评论家、画家巩志明,清华大学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鹏程,西安晚报资深文化编辑、作家贾妍,陕西日报高级记者、群众新闻网总编辑、总经理沙莎,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杰、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团结、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强、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柯琦、中国日报西安记者站原站长、摄影家火炎,著名摄影策展人、摄影家安永灿,西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珂、陕西日报高级记者、作家、摄影家戴吉坤,陕西艺术摄影学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西安市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青年摄影评论家曹文博,文化学者、《西安旧事》文化创意品牌创始人李连源,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肖瞳,西安戏剧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张钧挥、三秦都市报资深摄影记者马昭、陕西日报科教文新闻部记者孙亚婷等文化学者、艺术家、摄影家、策展人及媒体嘉宾莅临本次展览。

0

本次展览是资深摄影家杨小兵与新锐青年摄影家全新宇的一次深度碰撞,当深耕影像数十载的创作哲思遇见新生代的视觉表达,两代摄影人以镜头为桥梁,在光影交错间展开跨时空对话。

1

阐释一幅摄影作品

无非就是它的拍摄时间、地点和人物

以及画面自带的视觉冲击、真情实感

我去过印度的菩提迦耶

在那棵著名的菩提树下

我拍到过一张冥想中的白衣少女

那份安静至今带给我感动

我去过世界很多地方

远方的新鲜感让人冲动

突然有一天发现

我的家乡也是别人的远方

人们在故乡和他乡之间游走

摄影变成了碰巧的艺术

人类靠图像记忆

可以抵达远方的

唯有诗意

如同一个念头、一幅画面

就可以十万八千里

在老菜场的影展上

发现你自己

那该多么地惊喜

FIND U

在生活里

在一瞬间

——发现你自己 杨小兵

0

初我拍照,只是为了让自己别从现实里掉出去。

      刚到多伦多时,我一个人住,语言、时间、节奏全都对不上。为了避免自己完全“消声”,我开始每天出门走路、拍照。不是为了摄影创作,也不是为了打卡好看风景——而是为了确认,我今天确实在世界上存在过。

      慢慢地,我开始留意身边的空间。某一段扶梯、一个过道、写字楼一层大堂的吊顶材质,甚至是不同城市光线的差异,都让我停下来。我开始习惯性地记录这些场景,因为我很快意识到:很多空间,其实是有“有效期”的。

      在纽约,我曾拍到一间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银行大厅,铝板天花与圆拱玻璃顶依旧保留得体面,但楼外已经贴上了“整租”的广告;在芝加哥的一栋现代主义办公楼里,我路过一处包豪斯风格中庭——比例优雅,线条清晰,可惜几乎没有人再停留在那里。甚至在亚特兰大,一家1950年代建成的motel已经只剩下结构,铁锈与藤蔓共同构成了新的“表皮”。

      我特别喜欢走大学校园。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蒙特利尔的麦吉尔……这些地方的建筑并不全是宏伟类型,但却藏着极多细节。哥特式尖窗、砖石拼砌、学院派比例体系、残留的装饰艺术风格……有些教学楼甚至已经计划拆除,而我们大多数人从未认真看过它一次。

      历史从不慢下来等人欣赏。

      建筑也一样。你以为永远不会变的东西,其实变化得极快。

      这种“空间的时效性”,在国内更是显而易见。很多风景区投资建设三五年后游客锐减,就开始萎缩、转型、甚至直接被遗弃。而这些地方,恰恰曾经是最有雄心的建筑实践场所——山顶观景平台、仿古牌楼、钢结构游廊、灯光与景观设计交错的夜景街区,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也是一种独特的空间语言。

      我拍这些地方,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猎奇。我只是觉得,如果没人拍,它们很快就会彻底从世界上“消失”。

      摄影对我来说,最开始是生存手段,现在成了记录手段。

      记录光线、结构、材质,也记录这个世界正在老去的一瞬间。

      这次展览的照片,很多取材于我路过的城市和建筑——它们不一定著名,但在我眼里,它们都曾闪过某种“值得被看见的时刻”。这些时刻,可能三个月后就没了。我只是碰巧按下快门,把它留下来了。

      如果你看到了,也记住了它,那它就不会彻底消失。

—— 全新宇

0

展览现场以“城市肌理” 为叙事主线,两侧展厅形成巧妙呼应。杨小兵老师的创作始终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字里行间都是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当周遭都沉溺于刷抖音的碎片化娱乐、在社群里喧嚣互动或是热衷于网络吐槽时,他却将镜头稳稳对准了距离自己生活最近的“一公里”—— 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老菜场。正如他所言:“我始终在试图定格那些瞬间,正因为深知无法真正抓住,所以才从未停下拍摄的脚步。” 这份对生活细节的执着凝视,让他的作品里始终流淌着一种静默而坚韧的力量,如同老菜场里经年累月的砖石,在时光里沉淀出独特的温度。

0

而青年摄影家全新宇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城市脉搏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光。他的镜头避开喧嚣的名胜,执着于街巷深处的日常叙事:“它们不一定著名,但在我眼里它们都曾闪过某种‘被值得看见的时刻’”。斑驳墙面的肌理、晨光中升腾的早餐热气、巷口老人眼角的岁月痕迹——这些被主流视野忽略的市井切片,在全新宇的镜头下定格为震撼人心的视觉史诗。展览以“左邻右摄”为名,正是对艺术家创作姿态的最佳诠释:俯身于生活现场,在平凡场域的方寸之间,发掘被遮蔽的生命尊严与美学价值。

1

展览现场,嘉宾们纷纷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场由两代摄影家带来的视觉对话,以“城市肌理”为脉络,巧妙串联起老菜场的市井烟火与现代城市的空间诗学 —— 既有对 “一公里” 生活褶皱的温情凝视,也含对“一光年”城市想象的先锋探索,两代摄影人以镜头为笔,在工业遗存与艺术新生的碰撞中,为城市记忆写下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立体注脚,更通过老菜场独特的场域赋能,打破了艺术展览的传统边界,让影像与生活现场形成了充满张力的共鸣。

老菜场:当工业遗存遇见艺术新生

      作为本次展览的独特空间,老菜场的创意空间为本次展览赋予了强大的赋能。老菜场保留了原居民的生活状态和菜市场的市井风貌,同时融入了美食、民宿、文创、阅读、娱乐等多元业态,独特的“市井西安” 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街区凭借其灵活多元的空间形态,为艺术展览提供了突破传统的载体。挑高厂房、错落露台、蜿蜒巷道等特色场景,使摄影作品突破白盒子的束缚,与市井烟火产生有机互动。这种空间赋能模式,为文化艺术产业树立了新范式。无论是艺术画作展览、文创产品展览,还是科技成果展览等,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之匹配的展示空间,与老菜场的整体风格相融合,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西安的文化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艺术家和创作者选择老菜场作为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生态循环。

      即日起,走进老菜场斑驳光影中的艺术现场,让杨小兵、全新宇的镜头引领您重新凝视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在钢筋与影像的共鸣中,见证平凡市井升华为永恒诗篇的魔法时刻。

展览信息

主题:全新全艺左邻右摄

杨小兵&全新宇摄影展

展期:6月29-7月31日

地点:西安老菜场二号楼二层——老菜场展厅

1